连中国最年轻城市之一的深圳,也已迎来了不惑之年

人气:754时间:2020-08来源:深圳的士票

  第一次在小学教科书上见到“深圳”这两个字,读成了“shen chuan”。记得那篇文章里提到了国贸大厦,印象最深的是那句“时间就是金钱,效率就是生命”。

  

  

  对于当时的我,深圳,就只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地名。没过几年,我的一个哥哥去了那里。每次回家,都会带来很多关于财富神话的故事,还有很多见闻,比方说奔驰拿来做出租车之类。那是1990年代,当时大部分中国百姓的交通工具还是自行车和公交车,坐出租车的都是少数。

  

  

  我哥到深圳的时候,距离那声惊天动地的“开山炮”炸响,也不过才十几年光景。当时,“京沪穗深”的说法已经在全国盛行。待六年后我哥回到老家,刚刚跨过新千年,“北上广深”的座次排名便已经排定。

  

  

  我哥说,他在深圳的那六年,眼看着这座城市一片又一片地扩大,从“关内”到“关外”。那时,“关内”的建筑和道路几乎都是崭新的,高楼鳞次栉比,“关外”就显得破旧不少,俨然两个世界。那时深圳的房价不算太高,我哥一年的工资差不多能买一间主卧,外加一个卫生间的样子。

  

  

  我哥已经十几年没有再去过深圳。现在这座城市比他在的时候已经大了几倍。很多当年簇新的建筑已经显得破旧,甚至有些已经或即将拆除。无论当年还是现在,深圳大部分建筑都是崭新的。改旧的速度,远远没有建新来得快。

  

  

  十几年前我刚到成都时,三环以内的很多地方都还有农田,三环外基本就是郊区了。那个时候,从市中心去一趟新会展中心,就像一次远行。我当时住在一环内有些破旧且低矮的房子里,周围新建的电梯房不多,偶有几座,便显得非常高大。当时感觉,虽然离得不远,但每次到天府广场和春熙路都像是从农村进城。多年过去,我当年居住过的房子更加破旧,也显得更加低矮了。

  

  

  成都大约是从2010年左右开始加速扩大的。从三环到绕城高速(四环),从第二绕城到第三绕城高速,一个圈比一个圈大,一个圈比一个圈填充得快。城市规模十年间扩大了数倍,三环内的部分变化最小。

  

  

  成都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,古迹众多,硕果仅存的古建筑早已是着名景点。除了这些,房龄超过四十年的建筑已所剩无几,保留下来的,也成了“记忆”。成都改新的速度也远没有建新快,但近40年来,三环内与老成都有关的老街和老民居,绝大多数都已经成为了历史。

  

  

  业界关于城市更新周期的观点,有一些与建筑使用寿命相关。砖混结构的房子,很难跨过40年的大限。即便有意保留的“记忆”,也需要重新加固。电梯高层和超高层能支撑多少年?业界并无定论。业主和使用方反映最多的,是交房达到或超过十年,甚至有些还不到十年的建筑,存在漏水或电梯故障频发的问题。我国建城史在千年以上的城市,数十个总是有的。只是,除了极少数的几座旅游城市,现存的建筑中,房龄超过四十年的恐怕不足万一。从这个角度讲,这些古老的城市,除了那些历史遗迹,其实都和深圳一样的年轻。

  

  

  有人说,“城中村”是城市的“牛皮癣”。这些现在看起来破烂不堪的地方,可能仅仅在二十年前,都还是所在区域,乃至全城赫赫有名的“地标”。二十年、十年一个轮回,全国城市更新的速度,都在赶超深圳。农村老家我出生时住的房子使用了不到二十年便推倒重建,新建房屋居住到第十个年头时,拆迁的传说再度风生水起。农村更新的速度,也在赶超城市。只是与城市相比,农村平房和二层小楼的拆迁重建难度从技术上要小得多。不仅离开城市多年再回去会迷路,我回农村老家也会错过路口,还得重新折回。

  

  

  上海浦东距离东方明珠不足两公里的地方,还保留着一些几十年房龄的老居民区。这些寸土寸金的地方,贵得有些拆不动。如果从1998年房改开始计算,最早的一批商品房十年内就将集中迎来更新季。这些年建筑越修越高,居住密度越来越大,当这些房子不再年轻,城市的一波又一波轮回将陆续开启。

  

  

  成都有这么一句老话:“戚友初逢问原籍,现无十世老成都”。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其他城市。建筑是新的,人也是新的。深圳走过的这40年里,其他城市也上演过很多相同或相似的故事。40岁的人是标准的中年,而对于城市,只是轮回中一个新的起点。